烤红薯
对于70后来说,最常吃的肯定是烤红薯莫属的,不过当时的烤红薯大多是为了填饱肚子,而不是当成好吃的零食。以前物资短缺的时候,米饭不足只能靠红薯填肚子,现在却相反了;很多小孩都不愿意吃饭,都把零食当饭吃。偶尔在街上遇到卖烤红薯,总会忍不住买,那段艰苦有快乐的童年依然记忆犹新……
水果糖块
小时候有糖吃已经很满足了,那时候的糖果并不像现在包装得新颖独特、富丽堂皇。那时候的糖块是不带包装的,两分钱就有1小把,还有各种性状和味道,有圆的、方的、三角的,草莓的、橙子的……只可惜,现在的糖果更多样了,但曾经的味道却找不回来了。
哨子糖
应该是最早将零食和玩具结合在一起的食品了,又可以吃、又可以玩。相信70~80的人都吃过这种糖,而且经常会比谁吹出最响亮的声音。这种红极一时的糖果,现在好像买的人也比较少了,但依然是我们心目中的经典零食。
宝塔糖
严格来说,这种并不算零食,而是一种驱蛔虫的药。但因为口味甜甜的,所以让人很喜欢吃。在那个年代蛔虫病非常普遍,为了不让小孩拒绝吃药,所以把驱虫的成分制成了淡黄色、像宝塔一样的糖果,就是这种宝塔糖。那时候的小孩都很乐意吃。不过到80后的年代渐渐就没有了,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得卖?
米通
米通又叫米花糖,在七八十年代几乎是家家必备,尤其是到了过节的时候。非常的松脆可口、入口即化,又不粘牙。算得上时当时膨化食品的“老大”。到现在还是非常的受欢迎,只是现在都非常商品化,自家做的已经很少了,已经没有捧着大米热热闹闹做米通的情景了。
橘子汁
上世纪80年代读小学时能用水壶罐一壶橘子汁是很小资的。因为大多数同学的水壶里是凉白开。商店里的橘子汁封装在一个个类似啤酒瓶的玻璃容器里,糖分很高,可以零打,也可整瓶买回,用时倒一点在杯中加开水稀释,省着点可以喝半个夏天。当然鲜亮的颜色都是色素,痛快完后少不了伸个黄舌头出来吓人。
拔糖
到80后一代已经叫“搅搅糖”了,印象中,小时的拔糖很便宜,只要1、2分钱一根,软的,各种颜色,现在想来都是加的色素罢了,那时没用过竹棍去拔,都是用手,也不管手是脏是净,任凭那糖黏黏糊糊,时不时还舔几口尝滋味。经过不厌其烦的搅拌,或许那糖稀的颜色会发白,这就是孩子们俗称的“烊了”,团成糖球又放进嘴里。至于手嘛,那是彻底的干净了。
麦乳精
麦乳精是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速溶性含乳营养固体饮料,里面有牛奶、奶油、麦精、蛋粉等,用红白色的铁罐子包装,是那个时候最高级的营养品,一般是冲水喝的,但很多孩子经常背着父母偷偷干吃,因为这样吃比冲水喝味道更浓。
糖水罐头
最早出现的糖水罐头是糖水蜜橘,密封在一个1升装的广口玻璃瓶里,其实就是白糖水腌橘子瓣儿。70后出生的孩子虽然对糖水罐头并不陌生,但是他们也只有在生病时才有机会吃一次。吃完后,瓶子洗洗还可以装蟋蟀玩,或者回收换钱。后来又有了糖水荔枝、菠萝和黄桃。
吹糖人
更多时候,并不是想吃它,而是喜欢看制作“吹糖人”的手艺人的“表演”吧!